其一、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裝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廠中提前預制建筑的構件、部品、材料等,再將其運至施工現場進行現場裝配完成的建筑。
裝配式建筑的核心,是構件預制的概念。這種預制的概念在東西方的人類文明史中早有體現。如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大理石柱部件一一多力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及科林斯柱式等就曾被大量預制;在我國,木構架建筑的應用貫穿各個歷史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建筑體系。我國古代預制木構架體系的模數化、標準化、定型化己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屋頂及斗拱由各部分標準化預制的小型構件組合形成的完整的受力、傳力體系,讓人們嘆為觀止。
建筑的工業化預制裝配。西方預制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高潮。一次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在十九世紀中期,次將預制裝配式建筑應用于展覽館、火車站等大型建筑中,之后建造倉庫、辦公大樓,主要用鑄鐵與玻璃預制件來建造;二次是受到世界大戰的影響,20世紀初,在一戰結束后,歐洲城市居民居住矛盾日益突出,大批民眾沒有固定住宅,需要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由此開始重視建筑的工業化預制。在長期嘗試之后,在建筑業中手工方式依然占主導位置,在二次世界大戰自后,預制裝配式建筑及鋼結構工程逐步流行起來,并有長足發展的趨勢。
其二、輕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生產階段存在的問題
當前輕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的建筑部品生產(加工)主要是由設計單位提供圖紙,部品生產廠家(構件加工廠)根據圖紙進行人為地統計部品的規格與數量,進行加工圖深化再交給生產工人進行鋼結構制作。在傳統的加工環節由于人為因素的存在,在進行人工統計部品過程不僅效率低下,同時還容易產生人為的錯誤導致產品生產有誤差。在部品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是工人根據生產經驗對材料進行切割等生產工藝,往往不能較大化地合理利用加工材料,容易產生材料的浪費。當所有的輕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部品加工完后,由于相關的產品信息只能通過二維圖紙等紙質文件存儲,不能直接獲取產品的信息,導致部品信息的查詢困難及部品管理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