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主要措施
1、加強設計中的監督機制
由于鋼結構設計存在特殊性,所以在進行設計之前需要對承包商和設計單位的設計資質進行審查,檢查鋼結構的構件質量和相關單位對于鋼結構結構制作的能力,還要對施工安裝能力進行檢查。此外,鋼結構設計有熱屬性,工程主管部門應該加強管理嚴格進行審查,幫助建筑單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對于房結構的施工安裝能力和結構件的制作能力進行監督,保證承包企業嚴格按照工程建設的相關規定進行施工。只有確保設計安裝資質符合規定才能使得鋼結構設計符合作業需求。
2、提高鋼結構的設計
在進行鋼結構設計之前,需要對設計資料是否滿足設計要求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鋼結構主要應用于多層次、體型復雜和跨度較大的結構設計中,還用于大幅振動和高溫密的設計中,設計需要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作為建筑設計的工程師,需要對建筑結構的設計方案嚴格進行審查,做好建筑把關工作,才能確保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才能夠保證施工時間在預定的期限內。只有這樣才會使得建筑設計質量進一步提高,確保建筑設計利一學性的發揮,提高設計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鋼結構的防腐設計是其設計的一部分,鋼結構在空氣中不能長久的暴露,長時間預留在空氣中就會導致鋼材出現腐蝕,被腐蝕的鋼結構用于建筑結構中會使得構件截而逐漸縮小,出現嚴重的建筑質量問題。因此設計人員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針對鋼結構腐蝕問題想出較好的解決對策,實施較佳的設計方案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3、加強鋼結構設計方案布置
鋼結構有多個結構形式,每個結構形式都有自身的結構特點,設計方案應該綜合考慮到鋼結構的形式特點。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建筑結構周圍的環境狀況和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分析,確定較優的設計方案。另外,在進行建筑圖紙編制中需要利用利學的設計方法進行圖紙設計,對圖紙的可操作性反復進行判斷,為了保證圖紙設計的準確性,需要組織的設計團隊和具有豐富經驗的設計人員對圖紙反復進行判斷,確定圖紙的可操作性。
<二>、裝配式建筑工業革命時期的發展
在十九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由輕工業擴展至重工業,鋼鐵工業迅速發展,產量有明顯增長,這為建筑業新功能、新技術及新形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革命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波及到城市的發展,各類社會問題涌現出來。工業生產過度集中,使得人口數量激增,盡管工業資本家也持續投資興建房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勞苦大眾卻依然生活在貧民窟,居住條件并未有所改變,房屋供不應求、民眾居無定所,嚴重威肋、社會的穩定發展。另外,在建筑創新方面,則產生了一種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術與新形式的可能性的新思潮。
在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倫敦建造的“水晶宮”展覽館,開辟了建筑形式與預制裝配技術的新紀元。“水晶宮”整個龐大的結構完全是由重量小于1噸的簡單構件裝配而成。建筑物總面積74000㎡,長度555m,124.4m,共有5跨。其外形為長方體,階梯狀,拱頂與階梯相垂直,各立面僅由鐵架和玻璃構成,不再有其他的裝飾,完全表現了工業生產的機械本能。建造該建筑,僅僅使用鐵、木、玻璃三種材料。施工從1850年8月開始,到1851年5月1日結束,工期不足九個月便竣工完成。該建筑項目的建造,代表了當時較先進的工業化建造水平,是建筑工業化體系中的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實踐作品,有力的推動了現代建筑的發展,同時它也為世界范圍內預制裝配式建筑和北京鋼結構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